江苏大学食品物理加工及其智能化装备团队由9名博士生导师、25名硕士生导师组成,是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贮藏加工创新团队。在团队负责人马海乐教授的带领下,重点开展将声、光、磁等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于食品生物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及行业科学技术奖18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50篇、EI收录230余篇,出版论著教材9部,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件。研发健康新产品30多种、创制超声、红外、磁场三个系列新装备20多台套,成果在10余家企业成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2014年起创办了年会制的“金山食品物理加工高端论坛”,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学校为了强化食品物理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2018年专门成立了“江苏大学食品物理加工研究院”。
团队高度重视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模式的建设,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重视食品物理加工试验装备创制,提升学生研究创新能力
试验手段是科技创新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和先决条件,为了满足学生开展食品物理加工科学研究的需要,本团队自主研发出了新型超声波设备20多台套、红外设备4台套、磁场设备4台套、超亚临界设备3台套,打造出一个高水平的食品物理加工研究平台。学生兴奋了,也开始对装备提新想法,我们就跟着进行老装备的改进或者新装备的研制,师生互动不亦乐乎。有了这样高水平的“创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精彩的研究方案,打破了“能买到什么设备,就做什么试验”的僵局。
(2)重视食品物理加工平台技术建设,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本团队按照核心装备自主研发、工艺路线自由组合的原则,创建工程型科研平台6个。通过江苏省食品物理加工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成了食品酶解/发酵/提取柔性制造中试生产线1条。2016年申报获批2018年建成了农业部蔬菜脱水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投资1066万元,建成了果蔬鲜切加工示范线1条、果蔬脱水加工示范线1条。除此之外,为了学生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本团队还创建了江苏省食品智能制造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食品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分中心等工程研究平台。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工程研究平台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引领了学生理论研究的选题,不再那么“本本主义”了。
(3)重视交叉学科建设,提升学生学科交叉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一直都是科学研究创新的不竭动力,团队高度重视学生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探索多维度导向的食品类拔尖人才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国内外首次创建“食品物理加工学”、“食品色彩化学”、“食品工程仿生学”三个食品学科的分支学科。关于“食品物理加工学”出版了1部中文、2部英文专著。近期,带领团队编著出版了国内首部探索食品色彩的专著《食品色彩化学》,国内首部探索仿生学方法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专著《食品工程仿生学》近期出版。为本硕博开设了4门食品物理加工的相关课程。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专业前沿》中,以“交叉之魅力——以食品科学为例”为题,讲授了“食品物理加工学”、“食品色彩化学”和“食品工程仿生学”三门交叉学科提出的主要思想、学科的框架、边界、内涵。研究成果“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2017年获得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
(4)需求导向选题与理论创新并举,提升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我国是一个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大国,主营业务收入超过9万亿元,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团队一直将食品产业的发展短板作为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导向,通过现代物理技术,寻求突破食品发酵、酶解、提取、干燥、杀菌、灭酶、保鲜等加工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瓶颈问题,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需求导向选题的背景下,非常重视学生基础理论研究的持续深入,一定让每位学生在找到物理学方法改善食品加工效果规律的同时,还必须深入探索发生的生物学机制。近9年,学生在声学领域著名期刊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中科院JCR一区,2018年影响因子7.279)发表论文47篇,发文量位居国际食品领域第一。1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获得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CIGR)2010年世界大会上获得Armand Blanc奖(针对青年学者设立的最高学术奖);3篇博士生的论文获得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5)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
本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田纳西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近些年一批优秀学生通过对方资助、课题资助、学科资助以及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等途径出国学习,学生的学术视野得到拓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所培养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学术赛事、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成果显著,尤其突出的是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近年来获得第十四届和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四届“建行杯”国赛选拔赛省赛二等奖、第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特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一等奖、2016年“创青春”速度中国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二届江苏省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