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智能柔性机械电子研究是由江苏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团队发展而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团队已经形成了一支由机械、物理、力学、材料等学科的高级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与教学队伍。现有教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金山学者特聘教授B类1人,资格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近年来,培养校优硕、优博8人,省优硕、优博3人,全国优博提名1人,获国家奖学金6人,校长奖学金3人。截至目前团队已累计为国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120余人,凭借踏实肯干、勤劳实干、厚德载物的精神,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并成为单位的科研骨干,有些已经成为国家级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长期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围绕国家重大重点工程,聚焦机械学科前沿,开展柔性机械电子、光伏发电、柔性储能、机械系统能量回收理论及装备等几个方面研究,研究成果在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授权发明专利120余件,获得部省级及以上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奖1项,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于光伏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先进事迹】
筑牢人才培养阵地,为行业输送优秀人才
少年当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少年当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明确而坚定的理想和志向,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和关键。团队有良好的传承,同时针对团队成员年轻化的特点,牢牢记住前辈的话“年轻的时候要有追求,要有梦想,现在你们正是最好的年龄,正是盛放的最好时候,遇到了好的时代,有如此优越的科研条件,更要踏踏实实做点事情。”多年来,团队在学术前辈的传、帮、带下,涌现出一批教学、科研双优秀的青年教师,铸就了团队严谨、务实、创新、实干的精神。
发挥榜样力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依托大团队、大学科平台,团队成员在老一辈的关心下勤修内功,教学、科研、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学方面,凌智勇等几位前辈结合其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从大到教学设计、小到每个知识点的讲课方法都给予了细致指导;丁建宁教授等几位老师,从科研素质、创新意识、研究生指导等方面给予长期指导。团队于2015年获得校青年文明号。程广贵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含合作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多项,201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担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负责人以来,带领全系师生加强专业建设,专业排名稳步向前(全国同类专业排名第五)。张忠强博士2010年底加入团队至今,主持(含合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自然基金、博士后特助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多项,201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其主讲的专业基础课《控制工程基础》,生动有激情,学生评教多年位居全院第一。
葛道晗博士2013年入职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基金,省青年基金以及省优秀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首创超高深宽比硅基微结构超快速刻蚀方法,与现有的硅微加工技术相比,耗时缩短至十分之一,创造了硅刻蚀技术新的记录,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研究成果“高精度抗干扰光电传感芯片”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荣获2018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为本科生讲授的《微机电系统》双语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优秀,在学校讲课比赛中获得高级组一等奖。
徐江出差乘坐飞机,看到机舱屏幕上显示飞机室外温度﹣60℃,突然想到在低温环境下的器件性能稳定性问题,更联想到如果在南极科考,温度将更低,回来后就查阅了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发现在极端温度下的超级电容器还未取得突破,是个可以拓展应用的领域,随即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跨进了低温储能这一全新领域,在能储材料等顶级刊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多方发力,共促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针对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到大中型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特点,团队积极发挥导师、团队、行业产业等作用,多方面发力,加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每年新生进校后,团队对新成员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培训。成员王晓东老师会组织团队所有学生,开设文献检索、管理等方面的培训讲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文献获取习惯,提高了科研效率。科研工作离不开实验和模拟分析,张忠强、葛道晗二位老师会就理论模拟软件、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等问题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科研工具使用方法。组会采取小组汇报与大组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组汇报重点解决点上的问题,大组汇报则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路,解决面上的问题。
针对专业型硕士,团队采用“双导师+双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家给研究生开设讲座、担任企业导师,利用高校基础、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中试平台,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在企业实践期间,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多个,近五年,每年为行业企业输送了不少于10名专业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蒋诗宇是程广贵老师指导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该同学来自湖北的一所学校,考研成绩并不突出,但是她做事积极主动,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导师注重其创新意识培养,在校内外导师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同学的创新思维得到显著提升,读研期间,该同学申请并授权4件发明专利、发表SCI论文2篇、主持完成省研究生创新基金1项,研究论文在全国摩擦学会议上作分会场汇报,并获得优秀汇报论文,现就职于国际著名企业。
温娟是郭立强老师指导的15级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该同学科研能力强得到显著提高,主持完成江苏省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1项,以第一/第二(导师第一)作者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Mater. Chem. C.和Scientific Report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篇,先后获得江苏大学“一等奖学金”、校“优秀研究生干部”称号、“国家奖学金”、江苏大学“校长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现就职于湖北某高校。葛道晗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施建培同学,经过团队培养,在读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一等奖学金等。
面向重大需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团队在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时,还注重思想政治、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所有导师以身作则,定期就如何做好学生生活、学业的导师开展研讨。帮助学生克服不足,张忠强老师特别注重用“走心”的方式教导学生。其学生袁林松科研认真,且对实验室活动热心参与,但不善于表达;为了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张老师会刻意多让他进行PPT汇报,同时指导他该如何组织语言和逻辑,经过三年的培养,毕业答辩汇报能够表达自如,并且顺利入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学术上严格要求,生活中几乎每一位新生都会收到张老师一句暖心的话,“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生阶段不同,我是你的导师,无论是科研上还是生活上,有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一起讨论和解决。”许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致谢中,都会提到跟随张老师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好地为国家实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战略目标输送人才,助力国家制造业能力整体提升,团队致力于服务国家需求,围绕国家重大、重点工程,聚焦机械学科前沿,开展柔性机械电子、柔性储能、机械系统能量回收理论及装备等几个方面研究。团队研究开始于微纳制造,这些年将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于新能源、储能、能量回收、高精度传感等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助力我国微纳器件与系统、传感器产业发展,解决了太阳能电池材料、工艺及装备等若干关键技术,多次刷新光伏电池效率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研制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高效晶硅电池低成本制造产业化成套技术和装备,成果获得部省级科技一等奖4项、专利银奖1项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多年来,团队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为己任,努力拼搏,内外兼修,培养出了一大批思想道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人文修养深厚、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今后,团队将继续加强跨校科研团队平台建设,发挥团队在材料、化学、机械等领域的优势,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型人才。